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,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,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劉備是非常重視仁義的,投靠劉備的人才除非觸犯法律或在戰場上戰死,大都不會死於內訌。不管是在三讓徐州,還是荊州內鬥或者取益州的時候,主要人才都被劉備收容下來, 峴相連紫翠堆,士元有宅傍山隈。兒童慣識呼鳩曲,閭巷曾聞展驥才。預計三分平刻削,長驅萬裡獨徘徊。誰知天狗流星墜,不使將軍衣錦回。 沒有造成內訌損失。關張趙、諸葛亮、法正等人的職位,都能隨著劉備事業的成功而高升,而且子孫也能得到重用。相比之下,曹操老是猜疑臣下,孫權也曾經逼死過大臣,給人伴君如伴虎的感覺。劉備這種忠厚仁義的用人準則從創業之初貫穿到建立霸業。他一生都對自己的部屬仁愛有加,而不是像有的人能共患難,卻不能同享樂,功臣最終落個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結局。劉備以仁待人,很多人才欣然前往,而且多有善終,所以人們願意為他賣命,幫助他成就大業。劉備限於自己的條件,在選人上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重視質量,他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有卓越能力,能獨當一面,橫掃千軍。孔明及“五虎上將”都是當時的人中之龍。讀一下《三國演義》,我們就會發現,劉備人少,但似乎拿出一個就是個一等一的大將,不像曹操,人才雖多,但是突出的並不多。這與劉備自己資本有限是相關的,他沒有什麼資本,所以養不起那麼多的謀士將領,於是他把資本用到關鍵的人物身上,收攏瞭當時的精英人物,有效地彌補瞭人才不多的缺陷。 劉備用人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懂得體諒下屬,能夠寬容下屬的缺點。張飛脾氣火爆,關羽驕傲自負,龐統相貌醜陋,他都可以包容,想辦法取其所長、容其所短。我們上文提到的張松,他見劉備的時候,劉備就不以貌取人,而是派趙雲帶領人馬在半路上迎接。劉備、諸葛亮等人也在荊州城外迎候,待張松禮遇有加,熱情款待。張松深感其德,交出瞭益州的地圖,還自告奮勇地充當內應,不斷地向劉備報告益州最新動態,為他取益州立瞭大功。後因事泄,張松被劉璋殺瞭。但由於張松獻圖,加之有張松及其好友法正等為內應,使劉備較為順利地取得瞭西川。 劉備非常大方,有很好的激勵機制,能夠滿足人才各方面的需求。劉備對有功之人,一向出手大方。平定益州後,劉備重賞有功的諸葛亮、法正、關張等人,每人黃金五百斤、白銀千斤、錢五千萬、錦千匹,可以說豐厚得很。他也註意滿足人才對於事業、社會地位的追求。對於五虎上將,劉備通過封侯,讓他們分管五大軍區,各自給予瞭事業上的定位,讓他們為自己的事業奮鬥。同時,劉備對於主要的文臣武將,皆封以將軍,滿足他們對名位的追求。他漢中稱王的時候,封關羽為蕩寇將軍,血染征袍透紅甲,當陽誰敢與爭鋒! 古來沖陣扶幼主,隻有常山趙子龍。 張飛為征虜將軍,許靖為鎮軍將軍,諸葛亮為軍師將軍,法正為揚武將軍,趙雲為翊軍將軍,魏延為鎮遠將軍,其他進位將軍的有幾十人。這讓人們認識到隻要能投入劉備門下,不論出身高低都有充分的機會出頭,從而使得眾心所向,願意為他賣命,這種激勵作用是很大的。 當然,劉備用人也有缺點,他總是讓老將掛帥,不敢放手使用新人,最後導致瞭“蜀國無大將,廖化當先鋒”的局面。有人把這些歸罪於諸葛亮,其實作為最高指揮者劉備也是難辭其咎的,最終導致五虎將凋零後,薑維等人能力不足,孔明個人苦苦支撐,六出祁山,累死五丈原,出師未捷身先死,也最終導致蜀國的滅亡。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,阅读更多三国故事/历史/人物事件! |
刘备用人的高明之处-历史故事
作者: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:2022-04-05 22:43 浏览:
次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