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中国仍在按自己节奏向前,尤其是关系根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,设定了三步走目标: 1,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(也就是2021年),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; 2,到二〇三五年,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,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; 3,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,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、优越性充分展现。 这次全会公报,还有一些新的提法。 比如,“要建立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的制度”,这样的说法,应该也是第一次,内涵很丰富,值得仔细体会。 当然,还有人事变动。 递补了两位中央候补委员为中央委员。为什么这两位都姓马? 没猜错的话,中央委员有了空额,就从候补委员中递补。中央候补委员是按选票排序的,得票高的排前面。得到同等票数的,就按姓氏笔划排序,马笔划少,往往就排在最前面。 从历史长河来看,这次四中全会,因为对制度建设的重大贡献,因为对现实指导的重要意义,将载入史册。 毕竟,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,既是经济的比拼、政治的博弈、军事的较量、人才的争夺,更是制度的竞争。 没有好的制度,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;没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,成果也有失去的风险。 看到一位朋友的文章中写道: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制度,却往往陷入“否决型体制”不能动弹,改革迟迟难以推动,制度过于讲究制衡而导致僵化。好像一条咬住了自己尾巴的蛇,把身体困住了。 这有太多的教训了。 10月31日,本来还是英国脱欧的最后期限,英国首相约翰逊甚至发下过誓言:这一天不脱欧,就“死在沟渠里”。但结果,折腾了整整三年,脱欧仍旧没有结果,英国不得不又大选了。大选后,就一定有结果吗? 或许是新的折腾。 这都是国家治理的深刻教训啊。 (二) 在太平洋彼岸,10月31日,也发生了一件大事。 对美国政治的影响,应该比击毙“伊斯兰国”最高头目巴格拉迪来得更加重要,更意味深长。 新华社发自华盛顿的报道: 美国国会众议院10月31日以232票赞成、196票反对的表决结果,通过一项针对总统特朗普的弹劾调查程序的决议案。这是众议院首次就这一弹劾调查举行正式投票。投票结果几乎完全依照党派划线,没有共和党众议员对决议案投赞成票,民主党众议员中有两人投了反对票。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主持投票时强调权力制衡的重要性,称这项决议案所制定的规则相比美国历史上有过的弹劾程序“更加公平”。特朗普则在决议案通过后在社交媒体上宣称,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“猎巫”行为。部分共和党国会议员表示,决议案没有改变弹劾调查过程对特朗普“不公平”的本质…… |
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; 2
作者: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:2019-11-05 05:38 浏览:
次
